【著作者说】 我想和孩子们一起成长

发布时间:2025-10-11 09:00:26 上海市上海天翔证券有限公司

本文转自:齐鲁晚报

□梁鸿

我突然意识到,我无法回应和碰触我孩子的痛苦,不是因为我不了解他,而是因为,我自己可能就是他痛苦的来源之一。在以爱为名的种种行为和话语中,我,我们这些自诩为爱孩子的人,逐渐走向了爱的反面。我们不知道怎么去爱,不知道怎么理解生命的本质意义,不知道怎么连接孩子,更不知道我们应当怎么穷其一生去应对我们生命内部的“恶”——由无知、懦弱和盲从化合而成的对孩子的压抑。

快乐、幸福是如此遥远,以至于许多孩子被置于无限的灰暗之中,找不到出路。

我在哪里错过了你,我亲爱的孩子?那是2022年5月的一天。我意识到我精神痛苦的某一来源,并且努力去探寻它。

我惊讶地发现,有那么多孩子在遭受着心理创伤,并且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。“抑郁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,社会亟须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。”《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》给出的调查是如此令人惊心。而医院精神科逐年递增的未成年患者,心理咨询室越来越多的在校学生,也从另一侧面证实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。

我在《要有光》中把我的写作对象集中在那些因为心理问题而失学、休学在家的孩子,以及在退学边缘挣扎的孩子,这些不被看见的孩子“被困”在家里,无法出门,无法走进学校。我想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,看他们如何思考自己,如何看待父母、学校、社会。由此,我进入一个个家庭内部,试图寻找到孩子、父母之间的关系状态,他们组成了一个怎样的小世界,影响并塑造着孩子的情绪及认知;我进入社会教育机构和精神医疗机构,那些失学的孩子集中在这里,了解他们如何被治疗,如何被救助,他们之间构成怎样的关系和氛围;我进入学校,去了解学校、老师和孩子之间构成怎样的网格;我还想了解精神氛围以及社会理念,它们作为无形的东西又和孩子之间构成什么样的关系。

我想寻找到那些少年,去倾听他们的故事,去了解个体生命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剧烈冲突,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孩子的心灵,孩子如何失去成长的土壤,失去父母、学校和社会的系统支撑,被“悬置”起来。最终,我想寻找到:在我们的文化内部(传统的和当代的),在集体无意识的深层,我们究竟是如何对待孩子,如何理解生命本身;在我们的日常行为和社会观念深层,到底隐藏了多少习焉不察的行为惯性,它们和我们对孩子的爱背道而驰并成为问题的源头。

我想走进家长的内心,去努力体会并辨析他们的情感状态、思维形态以及与社会的关联形式,而这些又以怎样的方式去影响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。我想去努力寻找,我们到底在哪个地方错过了孩子,以至于我们的痛苦和他们的痛苦擦肩而过,彼此无法感知。

我想寻找到,在不断遭受创伤的过程中,孩子如何自救,家长如何自我反省,这中间的痛苦和彼此的不断接近最终形成了怎样的光亮,让生命的韧性充分展示出来。

最终,从更广泛意义上讲,我想追寻一个本质的问题:什么是爱?我们该如何去爱?为什么我们和我们最爱的人无法相处?

当我开始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社会,超大城市、中等城市、县城、农村时,当我面对一个个家长、孩子,面对精神科医生、心理咨询师、学校校长、老师等等,去倾听他们的故事,和他们一起悲伤,一起感受希望和困惑时,我感受到了彼此呼唤以及相互回应的可能,这使我备受鼓舞。我充满了写作的热情,充满行动的勇气和探索的决心,我觉得我又回到了孩童时代,纯粹、天然、生机勃勃地打量这个世界,我好像又拥有了某种力量,去直面这个世界,直面每一个人、每一种人生。

我想和孩子们一起成长。我也希望大家跟随孩子们的故事,去倾听、感受、思辨,最终和他们一起成长。

正像《要有光》中的吴用所说:“妈妈,你得继续学习。”我想,这是孩子对所有人的呼唤。

希望我们能够听到彼此的呼唤。

(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、作家)

发布于:北京